剪了個頭發,穿了件新衣服,昂首挺胸地闊步走。這是外在的變化。
放下憂愁,學會樂觀地看待每一件小事兒,感覺到情緒在積極擴張。這是內在的轉變。
為什么會有這些改變呢?
歸根結底是思維方式的轉變。盡管我還是難以剔除身上的悲觀色彩,但我在盡力地讓自己陽光起來。不再爭強好勝,不再自己折磨自己。漸漸地,我學會了隨遇而安。是我的,我坦然受之。不是我的,也不去覬覦。若是別人大張旗鼓地侵占了我的利益,能忍的先忍。等超出了底線,我再發飆。當自己珍視的東西被奪走,喟嘆之余,我還是安慰自己要多重視自己所擁有的。杯子里有半杯水,以前的我會哀嘆:怎么只有半杯水了?如今的我會覺得:還有半杯水,真好!看問題的角度變了,心態跟著改變,情緒也好起來。
對于工作,我的心態有所改變。我是一個極度不自信的人。但凡遇到能夠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,我都會先躲避起來。實在躲不掉了,我還是會做足準備,迎難而上。一件事能否做好和愿不愿意去做是有本質區別的。做了五年的鴕鳥后,我心中倒升騰起一個愿望來。如果還有可能,我想挑戰自己的短板。就算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,我好歹也大膽嘗試了。若是個人能力得到了鍛煉,那便是意外之喜了。
在親子關系中,我對父母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。
當我是留守兒童的時候,我對父母充滿了期待,而且非常聽父母的話。電話那頭,父母的叮囑就是圣旨。總覺得我必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。不能調皮搗蛋,不能亂發脾氣。作為女孩子還必須自尊自愛。父母在我心中是沒有缺點的。
長大后,父母回到了老家。分別十五年后,我們重新生活到了一起。整日抬頭不見低頭見,家里大大大小小的摩擦此起彼伏。我的父母不再完美。我對我的父母很失望,同時我很看不慣他們的短視和功利。在他們眼中,工作的意義就是掙錢。讀了大學,就應該掙很多錢。
后來,老爸失業了,整日宅家看電視、睡覺、打牌。母親也沒完沒了地嘮叨。我發現我的父母一身缺點。爸爸不像爸爸,媽媽不像媽媽。家庭氛圍一點兒都不溫馨。逼得我好幾次想離家出走。發誓下輩子寧可投胎做棵草。
現在,我對父母不抱任何光輝燦爛的希望。只要他們健健康康地活著即可。至于養家糊口的重擔,我能擔多久就擔多久。車到山前必有路。實在負擔不起了,再想其他辦法。每當心情不好時,我就安慰自己:跟那些孤兒比,我至少還有父母在。跟那些沒工作的比,我至少還能讓家人吃飽飯。跟那些風餐露宿的人比,我至少還有一個家。
我很胖。因此遭受了很多語言暴力。沒少挨白眼。沒少受歧視。我一度陷入錯覺,認為胖子不配擁有美麗,胖子不配擁有自信。對于我的外表,我十分自卑。許是看淡了某些東西,我開始不介意自己臃腫的身材了。我就長這樣,我也改變不了。況且我的胖是健康的胖,不是垃圾食品堆出來的,也不是胡吃海塞催出來的。為什么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呢?再說了,沒有胖子做參照,瘦子的苗條怎么體現的出來啊?
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包容家人的不完美,默認世俗的不完美。我想這是我最微小但又最奪目的變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