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與張明榮老先生并不太熟悉,對他的了解,是通過幾次與張云飛老師的聚會。在他手機上看過他拍攝過的鳥兒,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。
直到今天,《瀘縣攝影》公布了他的《回歸——走進大自然——瀘縣會員張明榮鳥類作品選》,在瀘縣攝影群中引起強烈的震撼。
攝影愛好者王映川@張明榮:首先了解自己的設備。觀察鳥類的生活習性,“動與靜”的神態,肢體動作表達意境,拍出鳥類的神態和毛色,完成心目中美麗鳥類。”精辟心得!
張云飛評價:“明榮,厲害,太不容易了,鳥兒不是你的孩子,決不聽你擺拍,精彩的瞬間,精準的曝光,唯我明榮兄弟,學習了。”
每個成功的攝影家,都有自己拍攝的主體。比如張云飛的龍橋。20多年來,張云飛扎根在瀘縣這片土地,將藏匿在鄉村野外的龍橋呈現在世人的眼前,成就了瀘縣中國龍橋之鄉的美名。
張明榮以《回歸——走進大自然——瀘縣會員張明榮鳥類作品選》讓我蕭然起敬!
在漫長的人類生活中,鳥兒一直與人相伴。有的成為我們朝夕相處的好伙伴,比如家燕、喜鵲。在眾多的鳥類中,燕子是最恩愛的夫妻,也得和諧家庭的典范。春天,大家把“誰家新燕啄春泥”看作吉祥之兆。
在與鳥兒長期接觸中,鳥兒已經成為農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靈性意象。聽鳥、看鳥、捉鳥、玩鳥,是很多鄉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樂趣。
但不知何時起,環境在惡化,林木在減少,飛鳥在消失,村莊在破敗,鳥兒成了鄉愁而漸行漸遠。沒有鳥兒,可能并不影響人的生活。但沒有鳥兒,卻是人類的悲哀。
很多時候,人都處在一種遺忘狀態,那些熟悉的事物,一旦離開視覺范圍,就會離開大腦,儲藏在歲月的記憶里。有的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消逝,在記憶里死去。有的被偶爾觸碰,在記憶里醒來。
作為省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的張明榮,曾跟風拍攝,晚年,思考多于拍照,專注于鳥類專題。為了真切把握鳥兒的個性與精神,張明榮早出晚歸,潛伏于灌木叢中,等候,觀察,拍攝,他常常嚇鳥一跳,久的驚叫又嚇他一跳。甚至,以至于于有的村民誤以為他是小偷。正是這些沉寂,鳥兒成了他的朋友,飛進他情感的天空,他對鳥兒有著說不清的情愫。從自然到田園,從風光到鳥兒,把鳥兒與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,他的作品有了感人的力量。
一幅幅鳥兒飛翔、捕食、棲息的像片,鳥兒的自然美、生命美觸到我們記憶的神經。那些被我們遺忘的鳥兒,在記憶里瞬間蘇醒。喚醒我們對一些事物的回憶,讓遺忘的場景再現,讓枯萎的心煥發生機,讓我們停下的腳步重新邁出。